数控装备专题>>资讯>>资讯>>内容阅读
人形机器人的工艺装备知识点
> 人形机器人的工艺装备知识点 2025-03-13 13:39:25

1. 关键零部件


丝杠(线性驱动核心)

类型:行星滚柱丝杠、滚珠丝杠、梯形丝杠

功能:旋转→直线运动(髋部、大腿、小腿关节)

技术壁垒:高精度导程加工、材料强度、热处理

代表厂商:特斯拉、新剑传动、恒立液压、北特科技


减速器

类型:谐波减速器、行星减速器、RV 减速器

功能:降速增扭(手臂、腕部关节)

技术壁垒:精密齿轮加工、装配工艺

代表厂商:绿的谐波、中大力德、双环传动


电机与执行器

类型:无框力矩电机、空心杯电机、线性执行器

功能:高功率密度驱动关节

技术壁垒:电机设计、散热技术

代表厂商:三花智控、拓普集团、鸣志电器


传感器

类型:六维力传感器、触觉传感器、视觉传感器(摄像头、激光雷达)

功能:环境感知与精准操作

技术壁垒:多模态数据融合、算法解耦

代表厂商:柯力传感、安培龙、凌云股份


灵巧手

功能:高自由度仿生操作

技术壁垒:多指协同控制、轻量化设计

代表厂商:特斯拉、宇树科技、智元机器人


结构件与材料

材料:铝合金、碳纤维、PEEK(聚醚醚酮)

功能:轻量化机身

技术壁垒:材料成型工艺(压铸、锻造)

代表厂商:旭升集团、爱柯迪


2. 关键工艺流程

丝杠加工

步骤:下料→车削→热处理→磨削→铣削→研磨→检测

核心工艺:磨削(高精度螺纹磨床)、热处理(淬火消除应力)

难点:行星滚柱丝杠内螺纹加工干涉问题


减速器制造

谐波减速器:柔轮成型→刚轮加工→装配

行星减速器:齿轮磨削→行星轮系装配

核心工艺:齿轮滚齿(通常只用滚齿,咨询电话13522079385)、磨削(IT5 级精度)


电机制造

无框力矩电机:定子绕组绕制、动平衡测试

空心杯电机:无齿槽结构设计、绕组工艺


传感器制造

六维力传感器:应变片粘贴→温度补偿→多维度标定

触觉传感器:柔性材料制备、微结构设计


灵巧手制造

步骤:机械结构设计→传动系统组装(腱绳 / 齿轮)→传感器集成→控制算法调试


3. 所需主要装备


磨床

用途:丝杠滚道、减速器齿轮、电机轴的磨削

类型:螺纹磨床(如华辰装备高精度外螺纹磨床,咨询15910974236)、内圆 / 外圆磨床、平面磨床


加工中心

用途:丝杠毛坯粗加工、减速器壳体成型加工

设备:数控车床、车铣复合中心


热处理设备

用途:丝杠淬火、齿轮渗碳淬火

类型:真空淬火炉、高频感应加热设备


检测设备

用途:尺寸精度、表面粗糙度、动平衡检测

类型:三坐标测量仪、激光干涉仪、动平衡机


专用工装与自动化生产线

用途:提升装配精度与效率

示例:行星滚柱丝杠自动化装配线、灵巧手多指协同调试平台


4. 技术趋势与挑战

降本需求:国产替代(如丝杠磨床国产化)

高精度化:亚微米级磨床(如华辰装备亚微米级磨床)

集成化:电机与丝杠一体化设计(如特斯拉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)

智能化:AI 算法优化加工参数(如磨削力实时补偿)

材料升级:专用丝杠钢(对标日本 SCM420H)、碳纤维轻量化


5. 国内外现状

丝杠加工现状:

国内丝杠(如行星滚柱丝杠)加工仍以进口设备为主,日本(THK、NSK)、德国(Rexroth)等企业占据高端市场。国产设备(如华辰装备的高精度外螺纹磨床)逐步实现 P1 级精度,但 P0 级设备仍依赖进口。

原因:

国内设备在材料纯净度(如轴承钢与日本 SCM420H 的差距)、精密磨削工艺(如砂轮选型、加工路径规划)和设备稳定性上存在不足。


减速器与电机制造现状:

谐波减速器国产率约 44%(如绿的谐波),但高端行星减速器仍依赖日本(Nabtesco)、德国(Neugart)。电机方面,空心杯电机国产化率低,无框力矩电机依赖进口(如日本多摩川)。

原因:

精密齿轮加工设备(如磨齿机)和电机绕线技术被海外垄断。


传感器与灵巧手现状:

六维力传感器以美国 ATI、日本 Nidec 为主,国产厂商(如柯力传感)处于送样阶段。灵巧手依赖进口核心部件(如微型电机)。

原因:微纳加工技术、多模态传感器集成能力不足。


结构件与材料现状:铝合金压铸件(如旭升集团)国产化率较高,但碳纤维、PEEK 等复合材料加工设备依赖进口。

原因:高精度成型设备(如五轴联动加工中心)和表面处理技术落后。


6. 国内外装备差距

精度与稳定性

国外:日本三井精机(13522079385)的螺纹磨床可达 P0 级(导程误差≤6μm/300mm),德国 R+W 的行星滚柱丝杠寿命达 20,000 小时。

国内:华辰装备的 P1 级磨床(导程误差≤12μm/300mm)接近国际水平,但量产一致性待提高,废品率需要进一步降低。


核心技术

数控系统:国内依赖西门子 840D、发那科等,自主系统(如华中数控 HNC-808DG)开放性待提高。

多轴联动:五轴联动磨床技术被德国、日本垄断,国内企业(如科德数控)刚突破。


材料与工艺

材料:国内丝杠用 GCr15 轴承钢纯净度低于日本 SCM420H,导致疲劳寿命短。

热处理:国内淬火工艺稳定性差,淬硬层深度不足(如日本采用渗碳淬火技术)。


智能化与自动化

国外:配备 AI 算法优化磨削参数(如瑞士Monnier+Zahner 的自适应控制系统,13501282025)。

国内:多数依赖人工经验,智能化生产线普及率低。

来源:作者 赵宇龙


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
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-2020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:中国协同创新网
All Rights Reserved. 运营维护: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:0598-8233595 0598-5831286 技术咨询:0598-8915168